在兩音路喇叭設計,分音頻率其實不是一個大課題,這簡單取決於你兩個單體其中一個的限制
例如說如果我用絲帶高音 (通常在 3kHz 以下容易產生盆分裂雜音), 那我的分頻點大概就會落在 3.5~4k Hz 範圍內
但如果你把這個問題放到三音路喇叭上,這就很有趣了,因為現代單體,通常都有很廣的阻抗/平坦頻響範圍
所以單看喇叭單體規格/數字的話,其實這個世界不需要三音路設計
但殘酷的現實是,任何聽過書架/小落地喇叭對比,都馬上會發現落地喇叭的寬鬆度和細節刻劃能力
這通常是來自於單體震模的非線性震動/干擾 (一個頻率的震動會干擾另一個頻率),所以我們不希望一個單體有過大的頻率守備範圍
這樣他只需要唱自己擅長的音域就好
[分頻:頻率倍數幾何] 如果單純用頻率數字的倍率當作單體選擇,這其實很簡單,你把要求的頻率取 Log 就結束了
*. ex#1: 我音域要求 60~15000 Hz 精確到 +/-3 dB範圍, 2音路的話 10^( (log(60)+log(15000))/2) = 948 Hz => 你的高頻要能往下唱到 1k Hz (+/-3dB)
*. ex#2: 我音域要求 60~15000 Hz 精確到 +/-3 dB範圍, 3音路的話 取Log 分三等份 => 兩個分頻點是 380, 2400 Hz (一般高音單體,除了部分絲帶高音,往下唱到 2.4k 是沒有問題的)
但很奇怪的一點,根據我非正式觀察,大部分中音單體,低頻截止大概多設計在 400~600Hz, 比數學估計得高一點
這兜不起來,一種解釋是,大部分人也許低頻只要求 75Hz, 以下可能會交給重低音
第二種解釋是,喇叭單體的非線性干擾,在高頻聽起來比較明顯,所以可以把分頻點往高頻挪一點
[分頻:相位干擾管理]另一種思維,你分頻的區域,通常也是相位干擾比較嚴重的頻段 (或是說喇叭單體間會產生相位差的頻段),所以你的分頻點最好避開你有興趣的主力聲音訊號頻段
我之前都聽交響樂: 主要訊號都是銅管和弦樂的高頻,所以自然高頻單體很重要
但最近看到
這篇有趣的文章 (推薦,很值得閱讀)
其中以這張圖最有代表性 (引用自 DPA Microphone.com)
意思是 = 如果以男女聲唱歌最有感情 (叫得比較大聲) 的頻段 400-2500Hz, 剛好差不多就是市售中音單體的服務範圍
[實驗:中低音單體 Audio Technology 23I52 SDKA]在過去使用 Dayton RS225 這棵八吋中低音單體兩年的時間裡面,我對這顆單體沒有什麼不滿,他價格合理,可以唱到 2~3kHz, 往 下可以到 60Hz (in 25L 反射箱)
只不過我滿腦子都在想像三音路的光景,而自從我在兩音路下方補了一隻 10吋 FaitalPro PR300 (可以補足 50~200 能量)
我就慢慢在物色一個中音比較厲害的低音單體,剛好看到 Rockport, Sonus Faber 在一些工高價位喇叭,低音單體使用 Audio Technology
(我一開始以為鐵三角有作高價喇叭單體, 過了好些時候,才發現這是 Dynaudio, Scan-Speak 元老在後期自創的丹麥喇叭單體公司)
其實 Scan 的 Ellipticor, Purifi 單體,在 Troel DIY大師的口中,都表現不錯,但是 Ellipticor 價格太高,Purifi 我看不到太多製造理念
Audio Technology
網頁寫得讓我比較有想像空間,所以我就訂了一對 9"
23I52 SDKA大小剛剛好能住進原本 Dayton RS225 的 25L 箱體中 (只有前面板需要擴孔)
前面一周,聲音很怪而且變化很大,但這兩天慢慢明朗化
我才發現,原來之前一直覺得我系統的人聲沒有小提琴厲害,就是在這邊,低音單體在 400~25000 Hz 的藝術解釋能力
你可以說,這是一種聲音上的 hype 感,或是對器材能力的強力信心
現在,我常常聽楊乃文, John Martyn, Lou Donaldson.... 都會聽到捨不得睡覺
~~~ 原來如此! ~~~
{Raspberry-Pi,PC} / {RME UFX as DA/DSP X-over/Pre} / {Amp & Speakers: Dayton RS225, ScanSpeak D3004/604010, FaitalPro 10RP200}
Other Cans: Sennheiser HD800, Sony MDR Z7, Sennheiser Momentum Wireless 2